赴美留学一周年|过程即是奖励
2022年8月11号,还记得那是个下雨的日子。我带着口罩,因为新冠恐慌还在,拖着一大一小两个行李箱,停在前往香港的口岸,挥着手跟老妈还有弟弟告别。接着回身盯了一会儿“前往香港”的标牌,带着涌动的兴奋和不安,迈步向前——
转眼一年过去啦,我坐在电脑前翻看着照片,敲打键盘记录下这一年在美国的奇妙经历与个人成长👨🏻💻
城市
首先我想说:波士顿是一个很棒的城市!它有着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恰好的现代化程度、舒适的生活节奏、安全的治安环境以及和谐的生态环境,打消了我对留美生活的诸多顾虑。想当时还在飞机上俯瞰麻州的时候,就看到周边大片的森林还有蓝色大海,实际生活后感觉这座城市真的不大,大约六百五十万的人口已经算地广人稀了!
如果要用一个词去形容波士顿,我会选“恰好”。真的一切感觉都恰到好处:
- 作为打响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枪的地方,波士顿有着美国最悠久的历史,但同时它也拥有众多知名大学,所以它在厚重的同时又充满活力;
- Downtown的高楼群展现着波士顿的现代化,同时周边的小镇低矮的民房也享受着生活的安逸;
- 波士顿的城市和生态融合得很好,闹市区有繁华如New Burry St,同时又有美丽平静的查尔斯河横贯东西,两岸也是绿植相伴的生态走廊;
- 整体的生活节奏也是不紧不慢,早高峰的地铁有很多人会在乘车等车时翻书阅读,路上的汽车看到行人(或者小动物,比如加拿大鹅🪿)也会远远开始减速避让
当然,波士顿也有它“烦人”的地方,比如从11月开始到次年6月长达半年的冬季,让羽绒服还是春季热款,让大马力后驱车只能乖乖待在家里哈哈(除了想练漂移的老铁老姐们),但它的夏天大部份时间还是很凉快的。又比如跟花花世界纽约相比,它没什么很好玩的娱乐或景点,但也避免了太多的聒噪和人群,反倒是成为它宜居的因素之一(我没说房价哈!)。对了,作为体育迷,NBA凯尔特人和MLB红袜队在这座城市相当有影响,今年波士顿和热火争东部冠军的氛围真的有点燃我!特别是小白0.9秒绝杀那场,整个TD Garden周边都沸腾了!大批绿衣球迷聚在一起欢呼、歌唱、跳动、拥抱,感觉好棒哈哈。
这一年里波士顿最让我喜欢的瞬间,是在一个六月清爽的夏夜,和同事们坐在静谧的查尔斯河旁吹风,配上唯美的月色,吃吃喝喝、说说笑笑。
我喜欢波士顿!
社交
再聊个轻松点的主题,我觉得在社交方面美国人有挺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首先我能感受到很多包容和善意。来之前不知道看到哪儿的短视频,说美国人很高傲,做错了也不会说sorry因为他们觉得认错是懦弱的象征。但在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是完全相反,也许是因为波士顿是教育普及的城市,无论肤色,你都可以看到很多友好的问候以及谦让。比如刚来那会儿我每次去超市结帐前都会被问:”How are you doing today (你今天过得怎么样?)“,都会很不习惯然后嘴巴打结地回应。好吧其实别人也不太在意你真正回答了什么,甚至直接回个反问“Hey, how are you doing”糊弄过去就行,然后结帐后相互道“Have a good one(祝你有个愉快的一天)”。又比如在波士顿大家开车真的很chill,很少见缝插针地开法,还有车看到人会主动停下来。这些细节让我感受到温暖的人情味儿,而不只是效率和速度。
还有Networking和Party文化也很有意思,就拿起酒杯🍷凑到人群前来一句“我可以加入你们吗?”,自我介绍后自然地加入话题,然后加一下领英或者Ins好友,于是朋友的朋友也就成了朋友哈哈。下图是我第一次被美国朋友邀请参加他家的万圣节Party,氛围很好🥳
再有,美国朋友会时常把夸奖和欣赏的词汇挂在嘴边。比如问你周末去哪玩啦或者你的工作学习怎么样,他们听完会很夸张地说“Wow, awesome / amazing / wonderful”。即使有时候聊天聊到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他们也是先聆听,先肯定再委婉地否定,大家都倾向于先把好的一面给到对方,在社交中让人感到舒服。
最后就是求同存异。美国就是个大型人类实验场,各色的人种都聚集于此,你可以见到很多很多不一样的差异点。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不要觉得所有看起来像中国人的人都会说中文哈哈🤣 且不说有好多东南亚、日本、韩国的朋友,就是源于中国也有土生土长的只会英语的华裔。像我实习的公司,十来个人的团队就包含来自俄罗斯、瑞士、伊朗、印度、韩国、美国、中国的同事,坐在一起吃饭总是有很多有意思的讨论,比如各自国家的语言呀、什么中印冲突呀、南韩和朝鲜的关系呀之类的,经常会有“噢?原来他们是这么看这件事”的瞬间,让我对同一个问题有全新的认识。
学习
本科头两年其实就是玩儿过去了,大三大四开始发奋,急急忙忙地准备求职,工作后也没有停止学习,只是再没有那种大片的时间和纯粹的精力去专研知识了。所以这一次重回校园,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我想体验一次静心求学的时光😁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跟我在国内本科的教学模式有很多不一样的点。我尝试对比了一下:
- 教学模式:(美)课少+挑重点讲+互动+答疑 vs (中)课多+细致讲授
- 学习模式:(美)理解+实践 vs (中)记忆+刷题
- 作业模式:(美)书面+实验项目耗时五五开 vs (中)书面题耗时较多+实验项目耗时较少
- 其他:(美)强调口头表达 vs(中)强调书面表达
当然我只是拿我自己的经历做对比,个人感受是:在美国上的课更能激发思考、强调动手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但不会知识点面面俱到,需要自己去花时间阅读;中国的课知识含量很多,刷题也会加深记忆,但是有部分纸上谈兵的知识没法被吸收。哦对了,中国学生是真的会考试哈哈,虽然班上一半以上都是印度人,但班上前五都是中国人(听懂掌声🤪
我比较喜欢的是第一学期上计算机网络的课,是一位希腊的教授,他教学非常严谨,对学生要求也比较严格,因此课业的难度和强度都挺大。他的课堂非常注重学生提问题的环节,他也会时不时抛出一个问题让我们快速反应,因此每次为了上课能跟上节奏,课前必须要预习。虽然每周只有两节课(每次1.5h),但是每周的作业却要花费2-3天的时间去琢磨,题量和难度都在线,甚至已经到考试周了我们还有一个大项目要交。很离谱的是,期中考试均分只有50+,期末考试题量翻番,直接200分的题折合为100分来算分,均分48+。我也只能拿到80+左右的分数,但已经位列班上前三了。跟完一学期,辛苦归辛苦,但学到的东西还是很扎实的。
在实践方面,ECE的研究生的作业对编程能力也是相当有挑战的。还是那门网络课,作为一个基础课,它的大作业要求用C/C++实现TCP可靠传输层的逻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模拟的环境和一系列API,要我们完成3种逻辑实现,而且要通过一堆单元测试。我花了整个感恩节5天的假期都在做这个作业,使出浑身解数,最后的高级部份单元测试还跑了一整个晚上才能看到结果,当我完成的时候真的累并快乐着,成就感很强🤯
在下学期,我接着上那位希腊教授的课,这次是一门论文研讨课,我们会讨论20+篇无线网络和5G相关的论文。每个人要完成7篇论文的评论报告和2篇论文的演讲,锻炼我们的论文读、写、评价和表述能力。还记得第一篇论文10几页,愣是读了我6个小时才读完,又花了2个小时才写完报告,提交的时候已经凌晨2点半了😥第一次做论文presentation也是紧张,写了一堆ppt备注,忘词了还盯着屏幕念被教授点名批评🧐。不过那次的表达还是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与鼓励,起码讲的主线是清晰的,当然还有批评(每个人演讲那节课都会接受全同学的书面评价)。俗话说熟能生巧,随着后面一次次地阅读、写作、演讲,我对论文的熟悉程度提升很快,现在看论文也有自己的小方法论了。在课程结尾,我和另一位同学合力完成了一次5G在AR App的测量项目,最后报告老师很满意,说可以改成论文。结果第一次尝试就被SIGCOM 2023 Emerging Multimedia Systems的workshop接受了,今年九月份我还要去纽约做演讲,这又会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作为曾经本科的学渣,凭借着工作经验,加上自己也确实投入了精力和努力,居然有天也会在硕士阶段被人喊学霸,感觉真奇妙哈哈🥸
实习
找实习的经历可就更精彩了。都知道2022-2023年的美国找工难度简直是地狱级别的,在互联网行业裁员的背景下,实习岗位那真是少之又少。整个过程下来,我认识的身边人找到实习的屈指可数。我最后是在五月初通过学校的COOP平台,压哨找到一份8个月的startup暑期实习,才侥幸宣告找实习阶段性胜利。
发发牢骚,我感觉美国身份、在美经历这两点比个人能力优先级高,比如一些不愿意给sponsorship的公司直接说明只要美国公民。但除了牢骚之外,我觉得更重要的体会是:内功与外显都很重要。内功不用多说,到哪儿都得算法得刷得溜,其实算法一直不是我强项,导致Tiktok和Tesla的机会都没有把握住。但外显这技能在美国却显得格外重要。NEU专门开了一门COOP先导课,教我们如何制作专业的建立、练习自我介绍以及职场礼仪。线下有招聘会的机会,我们需要在人群中大胆上前跟招聘官举荐自己,投递简历。关于自我介绍,这边叫做Elevator Pitch(电梯演讲),就是说你需要在1分钟等电梯的时间,通过自我介绍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自信又有重点地展现自己,也充分感受到打有准备的仗的重要性。虽然说机会是非常少,但是机会来到面前时,能不能抓住那就看平时的功夫了。
最终帮助我上岸的还是我在大厂的工作经验,创业公司的招聘标准比起算法还是更注重实战,当时我boss跟我说找个懂手机端开发的学生可太难了。如果说有什么经验分享的话,那我只能说,题得刷,但是多做项目才能出真知。当初第一份工作,全组就我一个专门的前端,其他同事都是主后端兼前端,有很多前端的项目决策都摆在我一个刚入职的新人面前。我是怎么顶住压力的呢?开源,还得感谢开源。比如搭网站,直接用大佬们沉淀好的模板+脚手架来搞就是很好的实践+学习方式(记得当初用的是PanJiaChen大佬的vue-element-admin项目)先用模板,遵循项目文档上的一些最佳实践来快速实现需求,然后在空闲之余一点点的看他们的底层实现,每每看到设计精妙处都会拍手叫好。等有点能力之后,还可以找小伙伴组队去参加一些Hackerthon比赛,感受下极限脑暴和输出的体验。又或者定一个idea,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搞个小副业项目也是很锻炼人的~总之,我这人就是好折腾,一直相信过去踩过的点,某一天会自然连成线。
最后说下我现在的实习吧!我在哈佛商学院的创新实验室里的一家创业公司做实习,公司主打AI+智能穿戴设备做健身运动场景的解决方案。8个月的实习已经快过半,手机端的开发逐渐入门到独当一面,遇到了很多比Web开发要复杂的全新问题和挑战,好在都有良师益友相伴的指导和讨论中得到解决方案。最不一样的体验在于,在创业公司上班时常面对的问题就是资源不足,如何在人手不够、时间紧急的情况下出活儿呢?优先级和降级方案,是我们给解决方案时要时刻考虑的。如何在人手不够、时间紧急的情况下出活儿呢?优先级和降级方案,是我们给解决方案时要时刻考虑的。先完成再完美,已经成顺口溜了~
其他的话,工作时间朝九晚五,工资两周一发的快乐,再也不用看到美元脑中转换汇率了。至于口语,这玩意儿是真的需要环境,在日常的工作交流和嬉笑怒骂中会越来越熟练和自信。下班后骑车穿行在哈佛的校园、查尔斯河旁的绿道,感受着落日和微风,真好。这段时光算是一段宝贵的无风险创业经历,且行且珍惜吧!
生活
再次感叹在这边的Work Life Balance。每天五点大家陆续收拾东西,和同事微笑道别“See you tomorrow”,然后各自回归自己的生活:我的老板喜欢下班后去健身房健身,然后呼朋唤友坐在查尔斯河边喝点小酒;我的技术主管跟我说他喜欢回家前买菜,陪女朋友做饭,有时专研下最新的技术,有时就打打电玩。团队一位有点胖胖的、风趣幽默的技术顾问,下班后喜欢鼓捣他的车,照顾他的宠物;一位印度小哥同事经常和朋友开趴、看电影或者压马路;一位伊朗的姐姐下班后喜欢骑行和游泳。下班就没人再看消息和邮件啦,有事明天再说呗~每次五点下班推开门,都还能看到晴朗的天空,心情都会格外的舒畅。瘦如细狗的我,居然已经坚持了两个多月的健身计划了!健身完还可以慢慢准备晚餐,然后写写代码搞搞副业,累了就躺床上,一天就愉快的结束了。拥有充足的个人时间去生活,真的会对效率和幸福感有着巨大的正向Buff!
最后
来了美国之后,我更加认同人生是一个无限游戏。
与在国内普遍需要步步为营,力争上游的节奏不同,这里的人们节奏较慢,但也为自己憧憬的目标或者生活在不断地努力,而且看起来更开心一点。本以为工作两年后再来读书的我会是异类,没想到有好多同学都一样的,比如像我经历一样的印度老铁通过自己努力跳来美国,又或者是来自强制服兵役的国家地区的朋友,天然就会迟两三年继续他们的人生;也见过工作或者学习时候很努力,但到了假期就化身度假超人的老外,笑着跟我说“假期?!就应该出去玩儿!” 。
于是乎,我的年度计划里也不再是满满的学习和工作安排了,平时空余时间排上健身、阅读和骑车到处乱逛,长假期早早定好出行计划。我确实要追逐成功,但只要把目标和计划放长远一点,一来压力和焦虑就会小很多,也就无需分秒必争地过日子咯;二来也有足够地时间去准备、试错、调整,谁能说现在定下的目标就是自己未来真正想要的呢?既然人生是无限游戏,那就把节奏调整适当,Work Hard(放肆工作),也要Play Hard(放肆玩)!
当初决定要来美国,心里想着就是“要经历更多不一样生活”,到现在一年了,我很满意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就像乔老爷子说的:“过程即是奖励”。
接下来的一年会有更多新的抉择,比如未来的专研方向往哪里去?该申PhD还是直接工作?怎么解决经济问题等等,说实话我不知道,交给未来的自己吧哈哈~